首页 专栏 城镇化
科学保护重落实 合理开发增效应让传统村落散射出奇丽光辉
作者:云南省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云南省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5-03-02     点击数:    

建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水县位于我省南部红河北岸、有国土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总人口53.4万,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素有“文献名邦” 和“滇南邹鲁”之称,被专家学者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和“古民居博物馆”。目前全县有文物点505处,其中国家级7处,州级11处,县级97处,登记在册文物点369处。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文庙、指林寺、朝阳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天缘桥、朱家花园、学政考棚、土主庙、玉皇阁等。全县现有14个乡镇1058个村庄,区域内村落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村落集中连片。全县有65个传统村落呈集中连片分布形态,其中西庄镇、利民乡、岔科镇等村落分布均呈现规模大、特征凸显、相对集中的特点,是县域内村落连片分布最多、最集中的乡镇;二是村落年代久远。村落大多形成于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例如,官厅镇板井村村落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普雄乡塔瓦村可追溯至明代,岔科镇白云村、坡头乡黄草坝村等形成于清代。三是村落民居工艺精湛。例如官厅镇苍台村具有“哀牢山布达拉宫”之称;西庄镇团山村和新房村具有规模宏大、古迹荟萃、工艺精湛、彩绘典雅、装饰淡雅、内涵丰富的特点;四是村落民族文化凸显。首先是彝族聚落。主要在县境北部曲江甸鲁坝,南庄羊街、李浩寨勒白、利民、岔科、甸尾等乡镇。其次是哈尼族聚落。主要在县境南部的坡头乡、普雄乡等地。第三是傣族聚落。主要在县境南部的坡头乡、官厅镇、西庄镇、曲江镇。再就是苗族聚落。主要在县境东部的岔科镇、面甸镇、利民乡、坡头乡、普雄乡。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影响,致使建水县传统村落呈现了连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色。如此众多的传统村落是我们建水充满智慧的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保护和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近些年来,全县干部群众至上而下形成了共识,组织领导有方,齐心协力,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先后成立了建水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建水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公室,由县长担任管委会主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管委会成员;保护管理办公室则设立在县住建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局总工程师任副主任,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乡镇分管领导等14人为办公室成员;同时制定了《建水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共有十九大条,明确了保护区域、对象,保护管理原则、规划、各职能部门职责、旅游开发、修缮恢复等,对传统村落实施了有效的保护管理及科学开发与利用,仅2012年开始申报传统村落至2014年底,就投入修缮、保护、恢复古建筑及传统村落风貌资金达4000万元。截至目前,建水先后有三批共23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12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建水县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主要做法及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领导有力,形成保护管理共识。建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自2012年起就启动了传统村落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工作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住建、国土、文体、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建水县传统村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建水县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方案》《建水县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建水县传统村落保护考核办法》《建水县关于做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1058个村庄的普查,对资源丰富、条件具备的村落积极开展申报和保护工作,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建水县传统村落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近年来,建水县先后投入和整合资金46196万元,14个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方法措施得当,组织培训扎实。按照云南省2013年9月底组织召开的《全省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会及州里的会议精神,为组织好我县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2013年10月12日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住建局召集各乡镇领导召开了第三批传统村落申报材料编制培训会,重点强调了传统村落申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各乡镇积极调查上报,并组织本地专家和设计院对调查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三、普查夯实基础,为申报打足底气。由住建、文化、财政部门积极组织各乡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工作,对全县14个乡镇1058个村庄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调研,经调查申报,西庄镇团山村和官厅镇苍台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庄镇新房村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建水县通过逐村核查、详实填报,推荐申报142个传统村落。8月初,在省级村镇规划建设专家组的指导下,选取条件较好的14个乡镇81个村落,进行入村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和宣传资料。

四、保护发展并重,传统村落出彩。一是规划先行。2013年建水县编制完成了《建水团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建水苍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区,明确控制要求。现阶段《建水团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建水苍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顺利通过各级评审,将报县人民政府进行审批实施,为建水县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开展“清、推、建、管、创”工作。清”就是清垃圾、清三堆、清路障;“推”就是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池和太阳能;“建”就是建平整道路、建垃圾堆放点、建卫生厕所,实行“一池三改”;“管”就是落实卫生维护管理长效机制,保持常态化管理;创”就是创建文明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创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村庄。三是保护传统建筑风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专家组对新房村9万余平方米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并已修缮新房村乡会镇公所、乡会桥和黄氏宗祠,使这些历史遗迹重现历史光辉,发挥其应有效益。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走出保护利用新路。传统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建水县通过资源整合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例如,西庄镇先后投入资金近4560万元组织实施了团山古村保护及新村建设,主要用在部分古建筑修缮,路网、电网及给排水管网改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及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及村庄绿化等工程。通过卓有成效的保护与管理,团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村和文化旅游胜地,并被列入世界纪念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村从事旅游产业人数激增,2014年村里共有旅游从业人员100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万元,保护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另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就成立了传统民居保护管理委员会,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工作早已形成了广大村民的共识。

六、修缮传统民居,示范带动出效应。选取部分乡镇的重点传统民居作为修缮保护试点,并积极组织建水县本地专家和古建工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传统工艺技术对民居进行逐步修缮保护,并对修缮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确保建造流程和工艺技术得以保存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