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近年来,德宏州各级各部门全面抢抓桥头堡黄金口岸和瑞丽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山地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以及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4年末,全州城镇化率40.2%(预计),建成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市政道路总长440公里,建成城区公园32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日供水能力13.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470吨、处理率80%以上,污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基本达到污水处理负荷率60%以上、COD进水浓度150mg/L的标准要求;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工作,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84.44%,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建设保障性住房45850套,完成投资64.02亿元,建成并分配入住14642套,在建31208套,发放租赁补贴9163户,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6800余户。
与过去相比较,德宏州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弱,脏乱差问题突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城市管理方式粗放、管理职能缺位,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公共资源浪费严重,民族特色不够浓郁,生态绿色不够档次等突出问题。为全面遏制这些沉疴顽疾,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法制化目标,州委、州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在全州实施“城市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容貌秩序和发展环境,为“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德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主要做法及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好 “八大攻坚战”,遏制违章行为,改善城市环境
一是打好整治私搭乱建攻坚战。迅速遏制住私搭乱建蔓延的趋势,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加大巡查力度,严控重管,切实做好城市规划区,特别是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违法建设的控制和查处工作,将违法建设解决在萌芽状态,力争实现“冻结存量、杜绝增量、长效控制、永无新增违建”。根据城市景观重要程度将城市划分为整治私搭乱建的重点地段和非重点地段,对重点地段、重点沿线、重点节点的私搭乱建坚决予以拆除,对非重点地段的私搭乱建进行外观、样式改造。
二是打好整治占道经营攻坚战。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要求,重点加强主要道路、背街小巷、窗口地区、校园周边等占道经营集中区域和高发时段的整治、巡查与管理。合理设置便民早餐点、摊贩中心等经营疏导点,划定经营区域,明确经营时间,控制经营内容,规范经营行为,倡导入室经营,通过“退街进巷,退摊进店,引摊入市”,治理流动摊贩、规范占道经营。全面清除卫生死角的垃圾、残土、杂物,加强摊点保洁管理,确保摊收场清,做到规范有序、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
三是打好整治交通秩序攻坚战。在规范道口秩序和设置完善交通标志、指路标志、诱导标志等基础上,合理划定路内停车区域及泊位标线;实行交警分片包干制,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严厉查处违规占道、逆向停车、占用盲道等突出问题;近期,针对城市拥堵的重点地段和重点时段,通过车流调控、加强疏导以及合理运用禁左、单行等措施,拿出缓解交通拥堵的应急方案;远期,进一步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交通规划,通过合理疏解、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改造,加快发展城市公交和拓展停车空间等措施,逐步实现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目标。
四是打好整治户外广告、门头牌匾攻坚战。整治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的户外广告、门头牌匾。对破损、残缺、陈旧、设置不规范、内容低俗的户外广告予以整改或拆除;对占道灯箱、沿街横幅、拱门、门窗贴字等进行清理;规范户外广告发布,加强对门头牌匾的审批管理,提升户外广告的档次和品味。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张贴、涂写、散发小广告行为,及时清除城区主要街道两侧的小广告;合理增设公共信息发布栏,引导便民信息规范发布。
五是打好特色化建设攻坚战。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建筑物的色彩及造型,执行统一标准,建筑物的屋顶、墙体、窗口、柱子、门庭等部位,依照我州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建筑形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民族图案、符号、建筑造型等元素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对建筑的造型色彩、民族文化符号运用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民族文化、绿色生态两个特征,避免一些设计粗俗、色彩杂乱的建筑进入城市建设。加大新建建筑物特色审批力度,在审查审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时,坚持“两个不予通过”原则,即不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不予通过,不满足规划条件的项目不予通过。
六是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全面抢抓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科学编制规划、合理选定棚改模式,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继续抓好非成片棚户区整治改造,对未纳入近期改造计划的,集中清理垃圾,加强道路保洁,清除卫生脏乱死角的垃圾、残土、杂物,消除消防、危房等安全隐患,配备必要基础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将棚户区改造范围划作若干城市小环境,按照突出缺失功能回归、突出有机更新理念、突出民族特色生态绿色的要求,逐一进行改造提升,形成城市小环境带动整体大环境的发展格局。
七是打好整治各类专业市场攻坚战。根据城市功能服务半径需求,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逐步实施各类专业市场改扩建工程,合理布局新建专业市场。改善市场内部环境,重点整治市场周边环境,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加强日常保洁,清除垃圾乱堆、污水漫溢等现象,配套完善公厕、垃圾收运等设施。取缔市场周边占道经营、倚门出摊等行为。整治市场周边乱拉篷布、乱搭乱盖等影响市容行为。规范市场周边店招标牌设置,清理占道灯箱。
八是打好整治城市河道攻坚战。清理河道与河岸垃圾杂物,加强日常保洁,做到垃圾不入河、河岸无暴露垃圾。推进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水系沟通和调水引流。完善雨污分流规划,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纳入整治的河道沿岸污水全收集,消除河道黑臭异味,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河岸环境,重视驳岸生态化建设,建设滨水步道,塑造亲水空间,努力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
二、实施“四项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
一是实施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坚决拆除重点地段的违章建筑、临时建筑和实体围墙,拆出来的空地、空间,根据城市服务功能缺失情况,建设小游园、宗教建筑小品,新建部分公厕、垃圾收集点、专业市场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严格落实城市空间管线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通盘统筹道路、公交、供电、给水、排水、排污、燃气、电信、路灯、公厕、绿化、有线电视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避免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打通旧城区主干道“丁字路、断头路”,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达性,解决城市部分地段交通拥堵混乱的问题。在间距过大的主干道中间打通一些支路,完善路网系统,提高路网密度,提升城市主干道内部大片土地的价值。
二是实施城市景观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民族特色”和“生态绿色”实施五项城市景观质量提升工程。穿衣戴帽工程:选择若干条重点街道进行穿衣戴帽规划、改造,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水体景观改造工程:对入城河流有条件地段及其周边地块进行规划建设,重点打造滨江道路,让城市有水面、有水景,充满灵气。入城口景观改造工程:加大城市入城口建设资金投入,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园林绿化、佛教建筑小品,让游客一进入城市就眼前一亮。城市面山保护、坝子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工程:禁止城市面山开山采石,坝区河流沿河多种凤尾竹,保护、修复田园风光。城市绿化有韵律感、艺术感,不简单堆砌各种植物。宗教建筑保护、提升工程:建设与城市融合的宗教建筑前广场,使之成为城市新景观、新亮点;在城市合适区域建设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佛塔,使寺庙、佛塔、奘房成为我州的城市特色。
三是实施城市管理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把分散在住建、工商、公安、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相对集中起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解决综合执法队伍人员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抓好以往环境卫生、占道经营、运输泼洒、户外广告等方面城市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建筑特色、景观设计、绿化管护、路面修复、河道治理、路灯开关和亮度设置等细微问题的城市管理。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增加环卫工人数量,改善环卫设施,探索市场化运作城市保洁的做法,不断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推进执法队伍下沉,在一线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四是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把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城市环境整治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舆论宣传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整治工作同增强市民主人翁意识,社会公德,文明守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在全州树立起人民城市人民爱,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观念和风气;精心制作汉、傣、景颇等多种民族语言版本的专题栏目,广泛开展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对不文明行为加大曝光、亮丑力度,引导市民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文明风尚。
三、强化三项工作,为城市综合整治提供强力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行分级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州负责对所辖县(市)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县(市)也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定城市环境整治牵头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整治行动有序领导。
二是强化城管执法能力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一批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法规、规章,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户外广告和门头牌匾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业务培训,综合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公正、准确执法,又要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完善法律文书手续,健全执法档案。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从严惩处执法犯法、暴力执法的行为。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逐年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公共私营合作新机制,根据城市建设项目的性质和投资规模,合理运用BOT 、PPP、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将政府直接搞基础建设转移到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基础建设和经营,促进政府从大包大揽搞建设的模式中退出来,逐步推动建立以财政为基础、政府融资平台为主渠道、土地增值收益为补充,引导民间投资、产业资本投入和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