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景名胜 省级风景名胜区
通海秀山风景名胜区
作者:云南省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云南省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4-10-25     点击数:    
         通海秀山公园,现已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里面风景秀美,古树参天,坐落着大大小小无数的寺院古刹,是云南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秀山的楼与亭的布局设计别具匠心。秀山有亭8座:登瀛桥东有“挹秀亭”,参天古木翠盖蔽荫,枝叶拂着亭沿,“秀色可餐”。游人可在亭中促膝谈心。在红云殿西侧有“逋翁亭”。“寄亭”是海月楼西的小亭。清凉台下东侧有“三才亭”。慈仁寺东北山顶有一方亭名“曼倩鸿亭”。由清凉亭往西,在松林古木中,有“凤仪亭”。亭中有地震记事碑,历代通海地震简况镌刻其上。涌金寺内小瀛洲的荷花池上有小巧玲珑的“妙空亭”。 

  秀山的楼均面北向湖而建。楼都分布在几个主要寺院中。清凉台的左右侧,建有“千峰万壑之楼”和“海云楼”。“天镜楼”位于斗天阁前。文昌宫内有“还鹤楼”。在竺国宫西侧有“海月楼”,庭中茶花桂树,清香扑鼻。逢中秋之夜,常有游人到此赏月。

  秀山特有的风光与楼亭寺庙,激起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雅兴,写下了大量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添典雅清丽,文采风流。有“匾山联海”之誉,秀山风光和诗联融为一体,春日杂花生树,夏日树影幢幢,秋日红叶萧萧,冬日枝干奇屈。山北之麓,翠竹如屏;北面山腰,苍松古劲;山之西密林覆盖,灌木丛生,幽僻宁静;山之东,杉树栗树,青翠欲滴;山之南,古松新松翠盖幢幢,树涛声盈耳。

普光寺
    秀山第二古寺为山腰偏东的普光寺,始建于五代时期,扩建于大理国(公元1249年)。寺内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李到通海为僧,因见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穑艰难,他开凿落水洞,让湖水降落,湖四周出现良田万顷,百姓安居乐业。后人在秀山建畔公影堂纪念他。《通海县志》有诗人写诗赞他:“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饬穿通入海流。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内有砖石堆砌的“畔公塔”。塔旁有天然沙石岩一堵,中凹处蓄泉水,日夜滴落,叮咚不息,名曰“畔富洗钵地”。寺外石岩下有畔富坐化墓,有明崇祯年间的刻石碑记。

清凉台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晚唐,后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 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饲、桂 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词等连 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清凉台,在秀山中部,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水依稀,寺后山峦高耸,凉风徐徐。寺台花木繁茂,积翠凝香。寺门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风生六月寒”,恰当地道出清凉台之妙。入门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争妍。往北是宽敞殿堂,堂外为木质长廊。正庭再往东,步入“武侯祠”。祠内庭院中有一株大杏树,如巨伞长臂,绿荫覆地此处,确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

白龙寺
    白龙寺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方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享阁游廊及服务设 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 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秀山之秀在于 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 北麓翠竹万杆,山坡上去木展秀;山西密林间 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 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 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荣斗艳,各寺院中也是 花木扶疏,方柏森森,绿杉撑天。 秀山不仅有山川之秀丽,更有历代墨客骚人、学者名宦之吟咏,使秀山成了“匾山联海”和 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这些匾联碑刻,洋溢着诗情画意,书法均属上乘之作,使诗、书、画与景和精美的 建筑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