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阡陌间,青砖、黛瓦、翘角飞檐,一幢幢融合“四合五天井”风格的徽派农家院落,与绿树清溪点缀辉映。行走在极边名城腾冲,一个个传统村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散落其间,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
“腾冲,步步是景,村村入画。”腾冲人充满文化自信。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是:自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以来,腾冲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目达57个,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位于全国前列。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处彩云之南极边之地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腾冲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
“家底雄厚,保护与发展不能滞后。”近年来,腾冲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致力让古意盎然的村落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宜居、宜业、宜游”。
传承村落自然之美
“银杏村太美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生态优美、古色古香。这是我第9次来腾冲,每次来都有新收获。”记者在固东镇江东社区银杏村采访时,碰到了前来考察的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建筑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威廉·丽莎女士。她感慨地说:“希望这里的村落一直这样美下去。”
银杏村村如其名,因银杏而美,因银杏而闻名。上万株银杏林立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其中两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20多株,每到秋季仿佛进入金黄的童话世界。这些明朝洪武年间迁徙至此的先祖播种留下的珍贵遗产,留下的是美的“震撼”。
早些年,提起中和镇的新岐村,有一段顺口溜村里的大人小娃都能说:“新岐小地方,八月十五下大霜,吃的是荞果饭,泡的是苤菜汤”。如今,再提起新岐村,村民同样会说上一段顺口溜:“新岐村好地方,一年四季好风光,走的是康庄道,住的是新楼房”。
新岐这个发端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传统村落,因地处山坳交通闭塞,在上世纪90年代时还是“藏在闺中人未识”。2011年,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村连接县城的主干道、全长14公里的通村公路全线油路化,新岐也成为腾冲山区农村通柏油路第一村。
有着八百多年红花油茶种植历史的和睦村距离腾冲县城18公里,享有“中国红花油茶发源地”和“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的美誉。每年二月一到,姹紫嫣红的红花油茶满山绽放,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现在不仅外省来客人,美国、德国等国外客人也不少。”在新岐村开设第一家客栈的村民段培贤,做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银杏村、新岐村、和睦村……深入走进腾冲大地,就会发现不经意间就会与一个饱含历史沧桑的传统村落邂逅或擦肩而过。
腾冲为何有如此众多保留完好的传统村落?腾冲人普遍认为,要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解答。
——从历史角度看,与腾冲历史上的移民戍边有密切的渊源。明洪武年间实行的屯田军户政策,给腾冲带来近10余万将士及家属,他们多从南京、四川、湖广等地,有的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庄都随军迁移了过来,由于速度快、时间短、规模大,中原各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俗,以较完整的形式传至腾冲,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口音南腔北调、建筑各具特色、习俗丰富多样的村庄。
——从文化角度看,明代以来,一代代把中原汉文化的记忆传承和保留了下来。腾冲县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认为,腾冲传承至今的“家堂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腾冲村庄建设很注意对“易、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应用,建筑风格多以青砖黛瓦的徽派风格为主,并融入了大理白族“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理念,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此外,腾冲地处边疆,古时候由于受高黎贡山的阻隔,交通不便,使腾冲村庄的建筑风格、村庄布局和文化传承相对沉淀下来,形成了文化的孤岛效应,乃至在中原内地已消失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仍然完整地“活”了下来。保留完好的洞经音乐和皮影戏等民俗文化正是最好的佐证。
在很多腾冲当地人的眼里,57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正是全县2000多个村落的突出代表。“腾冲截至目前成功申报了57个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其保护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腾冲县委书记杨正晓表示。
夯实美丽家园之基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通用模式可循。如何处理好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关系,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
面对深厚斑驳的家底,腾冲县委、县政府在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树立一个意识,即树立保护意识,将新农村建设与保护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保护古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结合起来,做到规划先行,不提倡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做到保护与建设并重。
注重一个传承,即注重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和技术,找准现代文化和腾越文化的结合点,打造更多具有腾冲文化特色的优秀品牌。
倡导一个注入,即倡导注入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理念,将城市生活中的标准间、太阳能、洗澡间、节能灶、卫生厨房、停车场、文化活动场所等现代文明元素注入农村。
力求两个创新,即力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村发展方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对全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分民族特色型、产业特色型、历史文化型等进行分类保护。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一种认领——企业认领村落保护,一种体系——城市社区支持农业体系,一种体验——亲子农业体验,一种风貌——整体景观保护与管理,一种慢道——文化慢道系统,一套导则——历史保护设计导则”的“六个一”模式,建设了固东银杏村、中和新岐、马站和睦村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村庄。
腾冲县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政策和资金,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协同推进,夯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础。
坚持把规划放在第一位。目前,全县完成了18个乡镇2083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
全面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先后实施了各级各类示范点185个,建设点780个,新建活动场所164个;在重点村、特色村和腾龙路、腾章路、腾泸路、腾板路沿线及周边村寨实施农家新居建设4559户,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坚持走绿色化建设之路。全力实施了“森林腾冲建设、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全民控塑、垃圾综合处理”等八大工程。近年来,义务植树230万株,挂牌保护古树名木5.4万株,拆除炭窑389座,关闭非法采砂采石点502个、非法选场69家;“户集、组收、村运、乡(镇)处理”的垃圾处理运行模式得到积极推广,乡村环境日益优化。
不断强化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整合。从2012年起,腾冲县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对各类涉农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实行整合,引导各类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积极开展村企结对互助活动,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探索持续发展之路
采访中,一项数据引人关注,2015年春节黄金周,腾冲县接待游客达40多万人次,居全省各大风景区之首。那么,在这个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里,是什么吸引着人们从故乡扶老携幼来到他乡?
“逛古村、贴春联、舂粑粑、跳花灯、看皮影戏……客人们都很开心。”在自家民居开设了客栈的和顺古镇十字路村村民李丽说。
“在农家,儿子第一次学习了烧火做饭。第一次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洞经音乐……找到了久违的年味儿和乡愁。”一位今年带着家人到腾冲过春节的著名主持人在微博中这样分享到。
“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得住乡愁,游子道出了如今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更是对腾冲传统村落“扎堆”文化现象的认可和期许。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外在的“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腾冲,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在腾冲县文化馆馆长段应宗看来,传统村落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
如今“留住乡愁”已成为腾冲上下的共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成为城乡建设的共同愿景。越来越多的腾冲人意识到,天然的山水、传统的街区、独特的民居、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既是一城一地的鲜明标识,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通过多年的探索,腾冲目前逐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如以和顺古镇、腾越镇绮罗侨乡等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江东古银杏村、界头大园子等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旅游型”;以固东龙华寺异种茶园、马站云华红花油茶等为代表的“生态科考型”;以滇滩腊幸、界头石墙等为代表的“温泉休闲度假型”;以和顺元角刺绣竹编、固东顺江皮影等为代表的“旅游购物观光型”。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腾冲县接待游客650.2万人次,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约400万人次,占61.5%。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腾冲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腾冲在全力保护好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同时,开展了全县范围的乡村特色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家底,为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全覆盖打基础。
腾冲县委、县政府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腾冲县关于加强乡村特色资源保护意见》,明确对建筑、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特色村落、水利、田园风光、地质、林业、医药及其他特色资源进行分类保护。
目前,由腾冲县人大牵头,正在起草《腾冲县古村落立法保护工作方案》(草案),将传统村落的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以大地为画,用乡情着墨,腾冲大地传统村落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前景可期。
随笔
注重乡土味道
走进新岐村,就像来到江南水乡,层层叠叠、青砖黛瓦的民居建筑风格在云南边境地区显得比较另类。“极边第一城”腾冲因历朝戍边,汉族军民将文化传统带到这里,新岐村逐渐成为一个汉家村落。经过数百年风雨,这一传统村落没有破败,离不开当地党委和政府积极理性、尊重传统、追求和谐的作为。
长期以来,不少地区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存在消极和非理性的做法,或投入保护的措施无力,跟不上历史文化遗产消失的脚步,或搞千村一面的乡村规划,提出一些不现实、无个性的发展目标。而新岐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突出了自然形成的边地汉文化特色和绿水环境优势,更加重视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岐,最吸引外来人的是统一规划的建筑群,干净的街道,文明的风气和兴旺的绿色产业。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切太低调,希望新岐再“新奇”一些,比如做大做强旅游业。然而,面对这种声音仍应保持理性,新岐作为传统村落,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古迹并不多,至于山清水秀空气好的特质也并非新岐独有。有当地基层干部认为,旅游不是当地的发展重点,不可能所有传统村落都成为旅游景点,眼下要重点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壮大农村产业,如果今后有条件加快发展旅游的步伐,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比较务实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 +
- -